不久前,康文署電影節目辦事處辦了一個80年代日本電影展,有幸看到一部比較少在香港放映但口碑極好的電影「世紀末暑假」(1999年の夏休み)。
這是康文署網站的簡介:
近未來的夏天,一間在深山的寄宿學校,四個暑假依然留守校園的學生陷入了四角戀愛。新來的薰像極了早前自殺的悠,讓對悠自殺深感自責的和彥大感疑惑,加上默默包容和彥的直人以及對薰感到妒意的則夫,四個人糾纏不清,到底薰與悠有什麼關係,他們是否同一人?改編自荻尾望都的經典BoyLove漫畫《湯瑪士的心臟》(註:トーマの心臓),用四位少女演員扮演四位美少年,模糊抽離的異樣時空,素淨的畫面,寧靜輕柔的配樂,把BL漫畫耽美的風格發揮極至。
1980年代日本電影開始脫離片廠時期,進入停滯期。但相反許多獨立導演,或者並非拍攝主流電影出身的導演紛紛出道拍攝長片,例如本片的導演金子修介就是拍攝色情電影出身的。他們在電影圈一展拳腳的同時,以全新的甚至帶點偏鋒的視角為日本電影帶來新氣象。
這部電影以一個當時來說很特別的處理手法:以全女班來演本為男生間的同性愛。
可是到底劇中人真的是男的嗎?
電影改編自一部非常有名的漫畫,日本人都知道漫畫裏面描述的是幾個男生的故事,可是電影改變了漫畫的背景和人物名稱,他們還是他們嗎?電影的開端有一把低沈的男聲說「我忘不了1999年的那個暑假」可是,這個聲音真的代表劇中人嗎?
也許,導演是想模糊性別的藩籬;又也許,導演是想以女生來演成長期的男生,讓他們看起來更純粹;又也許,在80年代這個時空下,以這種方法來演在日本比較能讓人接受。畢竟,日本傳統演劇上就有全男班的歌舞伎,又有全女班的寶塚。
然而到底,觀者看到的是幾個男生在談情說愛呢,還是幾個女生在談情說愛呢?看了一些影評,一些朋友提到「這不是GL」,也有一些朋友提到「這不是BL」。雖然他們用字上用「不是」,可是在他們的意識上,薰、和彥、直人和則夫都是有性別的,而這個性別,就端看觀者的心念了。
值得留意的是,世紀末暑假是1988年的電影。
電影的發生時間被設定在「近未來」。這是康文署網站的簡介:
近未來的夏天,一間在深山的寄宿學校,四個暑假依然留守校園的學生陷入了四角戀愛。新來的薰像極了早前自殺的悠,讓對悠自殺深感自責的和彥大感疑惑,加上默默包容和彥的直人以及對薰感到妒意的則夫,四個人糾纏不清,到底薰與悠有什麼關係,他們是否同一人?改編自荻尾望都的經典BoyLove漫畫《湯瑪士的心臟》(註:トーマの心臓),用四位少女演員扮演四位美少年,模糊抽離的異樣時空,素淨的畫面,寧靜輕柔的配樂,把BL漫畫耽美的風格發揮極至。
1980年代日本電影開始脫離片廠時期,進入停滯期。但相反許多獨立導演,或者並非拍攝主流電影出身的導演紛紛出道拍攝長片,例如本片的導演金子修介就是拍攝色情電影出身的。他們在電影圈一展拳腳的同時,以全新的甚至帶點偏鋒的視角為日本電影帶來新氣象。
這部電影以一個當時來說很特別的處理手法:以全女班來演本為男生間的同性愛。
可是到底劇中人真的是男的嗎?
電影改編自一部非常有名的漫畫,日本人都知道漫畫裏面描述的是幾個男生的故事,可是電影改變了漫畫的背景和人物名稱,他們還是他們嗎?電影的開端有一把低沈的男聲說「我忘不了1999年的那個暑假」可是,這個聲音真的代表劇中人嗎?
也許,導演是想模糊性別的藩籬;又也許,導演是想以女生來演成長期的男生,讓他們看起來更純粹;又也許,在80年代這個時空下,以這種方法來演在日本比較能讓人接受。畢竟,日本傳統演劇上就有全男班的歌舞伎,又有全女班的寶塚。
然而到底,觀者看到的是幾個男生在談情說愛呢,還是幾個女生在談情說愛呢?看了一些影評,一些朋友提到「這不是GL」,也有一些朋友提到「這不是BL」。雖然他們用字上用「不是」,可是在他們的意識上,薰、和彥、直人和則夫都是有性別的,而這個性別,就端看觀者的心念了。
值得留意的是,世紀末暑假是1988年的電影。
「近未來」單從字面解釋是「不久的將來」的意思。但其實,這是一個在日本動漫、電玩、電影、藝術作品等等之中出現的一個概念。「近未來」沒錯是不久的將來,可是究竟是多久之後呢?非常模糊。這個概念出現於上世紀80年代前後,時值日本經濟及通訊科學高速發展,同時美俄冷戰令普遍大眾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必定會出現第三次世界大戰。而受原爆所害的日本更容易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後、或者所謂的近未來,必定是文明社會崩壞,帶有高度機械化的近烏托邦世界。再簡單點來說,近未來的視像表達一般為高度機械化或人造,但同時又存在非常封建甚至古典,或者與「過去」接近的社會體制。
在本片中,時間是1999年,也就是當時世人相信的世界末日之年(日本人也很相信這個說法)。電影的場景有的非常古典,學校建築是希臘式的;學生校服是短褲配吊襪帶,典型19世紀的少年穿著;光源是油燈;音樂聽黑膠LP (以1988年來說,LP當然還有在賣,但普遍流行用卡帶)。
有的場景又非常現代化甚至未來化。上課用的是鍵盤螢幕但又跟當時剛出現最前衛的Machintosh不一樣;所有機器都有許多部件外露非常後現代主義;需要插卡才能使用的各種物品;還有許多不知何作用的機械,包括校園中一座座像發電機的物品、和彥和直人一直在房間修理的東西、則夫房間的一部部機器等等;最弔詭的是車站中(而且故意著重)的核輻射標記。
不論時間、人物、地點,所有說故事必須要釐清的要素在這部電影裏面都是模糊的。不是混沌的那種模糊,而是不明說的,因應觀者的經驗,隨觀者的不同而轉變的。
我相信,不同的人,甚至不同時間觀看這部電影都會有不同的解說。在這種情況下,觀者也進入了成為故事的構成者了。
我相信,不同的人,甚至不同時間觀看這部電影都會有不同的解說。在這種情況下,觀者也進入了成為故事的構成者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