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3日星期日

影評 - Kumiko, the Treasure Hunter (寶藏獵人久美子)




1996年,科恩兄弟執導的黑色幽默電影《Fargo》(雪花高離奇命案/ 冰血暴) 上映,得到票房和藝術上的成功,獲得兩項奧斯卡獎項,後來成為美國電影的其中一部經典。
《Fargo》 講述一位丈夫為了錢而請人綁架自己的妻子而希望獲得岳父支付的贖金,後來引發一連串的殺人事件。片中講述其中一個綁匪為了想獨吞全部贖金,把一部分的贖金埋在Fargo (法戈)某處的雪地下。
《Fargo》的一幕
















5年後,2001年11月,一位叫Takako Konishi (小西譽子) 的東京OL 死在法戈的湖邊。都市傳說Takako (譽子)是到法戈找尋電影《Fargo》裏面的贖金而死。

再2年後,2003年,美國導演Paul Berczeller追尋Takako的死因,拍攝了一部名叫《This is a True Story》的記錄片。Paul Berczeller發現Takako是一個生活和工作都不如意的東京OL, 她曾經多次到訪法戈,因為這是她跟情人曾經到訪過的地方。Takako死前一晚曾經入住Motel,打長途電話到新加坡,相信電話是打給她的情人。第二天她獨自到湖邊自殺身亡,更留有給身在日本的父母的遺書,署名「譽子」。


Takako的故事結束。Kumiko的故事開始。

在《Fargo》的電影開端,有一段文字,"THIS IS A TRUE STORY" 

科恩兄弟後來表明,這段文字純屬扯談。《Fargo》的故事靈感來源自一籃子的案件,但總的來說不論故事、人物、地點全都是科恩兄弟的創作。
Paul Berczeller的記錄片表明,他的這個才是真正的真實。《This is a True Story》。

《Kumiko》的電影開端同樣有這一句字幕 "THIS IS A TRUE STORY"。
導演表明《Kumiko》是受到《Fargo》跟Takako的故事啓發的一個故事。
可是導演並沒有拍攝Takako的真實死因,而選擇了以都市傳說的版本來描述Kumiko的故事。
故事很簡單,就跟Takako的都市傳說一樣,久美子是一個東京的OL, 相信《Fargo》的故事,隻身去尋找「寶藏」,最後冷死在湖邊。
但真正的「故事」隱藏在「故事」的背後,這才是True Story。
整個故事圍繞的是一個曾經出現在電影對白一次的詞語 "Solitude"。

Solitude跟Lonely是不一樣的概念。
久美子是一個29歲的OL。在日本,大部份女性會在25歲前結婚,離開職場當全職主婦;事業型女性要不在25歲前結婚後繼續拼搏,要不全力在職場上打拼往上爬而不選擇婚姻。像久美子那樣29歲,未婚,但還是位於職場最低層打雜一般的OL是很少的。在職場內外甚至原生家庭中受到的無形壓力很龐大。跟同事談不來,年輕的同事也會覺得這位歐巴桑工作能力很爛才會一直沒有升遷;家人的擔心、關於婚姻的催促頻繁;離鄉別井跟大都會的節奏也格格不入。久美子上班期間、跟家人通電話期間、甚至整個生活,都像沒有靈魂的軀殼。唯一讓她感到興奮的就是舊電影《Fargo》的情節。她在筆記本記下滿滿的標注,每天每天就忙於倒帶《Fargo》。在久美子沉迷《Fargo》電影的影帶期間,在她一直扭動快轉鈕的期間,她的生活被賦予了意義。
「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事。」這是她描述《Fargo》的寶藏的對白。

「尋寶」是一個有點神秘、有點夢幻的概念,有如童話故事一般。久美子所「尋」的「寶」其實並不是《Fargo》的寶藏,並不是錢財,而是藉此改變自己的生活賦予其意義這一個信念。「寶藏」是一個隱喻。即使千里迢迢從日本到美國北部,即使別人都不相信,那個只有自己相信的「信念」,就是影響久美子的人生最重要的事。

久美子在往法戈的途中遇到好一些人:指點她乘旅遊車的似乎是傳教人員的二人組、獨居老太婆、單獨一人幫忙久美子的警員、Motel經理、計程車司機,這些人跟Takako實際碰到的人都可以對號入座。同時間,這些人不約而同都是久美子的反面投射,他們每一個都是隻身一人,但並不孤寂(Solitude)。導演在訪問提到,對於孤獨,有人會把這個情緒向內,有人會把這個感情向外。這些外向的人就是久美子所遇到的人們,而內向而一頭栽進結局的就是久美子。老太婆說,Solitude不好,獨自一人會讓人做傻事。




久美子穿著的紅衣服就像《Fargo》海報上的紅衣。雪景、近似公路電影的拍攝手法,都似乎在向《Fargo》致敬。一片茫茫白雪、沒有底的景色沒有變換的公路、不通的語言、人在外跟自己的故鄉距離十萬八千里,全部都增加了久美子的孤寂感。



在久美子的故事裏,有好幾次她徘徊在離開Solitude的邊緣,如果結果不是那樣,結局也許會改變。
一次是久美子跟舊友Michi重遇,她們相約在咖啡店。假如久美子能跟Michi重新成為扯談的朋友,偶爾女子會,有了相近年紀可以傾吐心事的對象,也許不會有下面的故事。然而Michi把自己的小孩帶來了。久美子知道跟Michi不可能會有共同話題,跟她的交往只會讓自己的都市壓力更大,於是她逃了。
一次是她打長途電話給母親求救,說這是她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然而母親只是繼續責罵她盜用公司信用卡讓自己丟臉、不結婚也不回家讓母親很失望。兩人不能溝通,於是她把電話掛上。
一次是久美子感受到警察對自己的好,主動親吻了警察。這一刻她察覺到自己過去是孤身一人而她不願意再這樣下去了,有一個對自己親切的人原來人生將會有意義。然而警察躲開,說自己有妻子孩子了自己只是想幫助她。久美子醒覺自己是孤身一人,沒有再多,所以她又逃了。

每次久美子伸手,都被拍開。最後當她知道沒有半點希望,生活只有孤寂,最後的烏托邦就在「寶藏」,也就是說,只能一頭栽進自己的「信念」。

電影尾二幕以燈光、搖鏡再配上恐怖音樂,讓觀眾的腎上腺素急升,緊張而絕望,讓觀眾切身感受到主角的心理情緒,實在是神來之筆。

電影的最後就像賣火柴的小女孩劃亮的最後一根火柴。明亮的顏色,童謠一般的背景音樂,兔子(吉祥物)Bunzo的出現,童話般的結局「找到寶藏快快樂樂活下去」。我們都知道這是假的。或者說,「尋寶」這個概念是假的。當觀眾意識到後面讓人愉快的部分是假的,只有前面鬱悶灰暗的部分才是真的,同時也意識到,真正的故事,真正的概念是孤寂的現實。Takako的故事是找尋Fargo的寶藏也好,是到Fargo自殺也好,背後的都市孤寂才是真正的故事。



有趣的是,導演像向《Fargo》致敬一般用同一種字體打出 "THIS IS A TRUE STORY"。到底他想說的是這是Takako的真實故事呢?還是這是我們所有孤寂的都市人的真實故事呢?
為了追尋自己的信念,人到底可以去到幾盡?



-------------------------------------------------------
延伸: 《This is a True Story》Documentary of Takako Konishi




2015年6月2日星期二

2015 3月關西行 (一) 序

老規矩,我都忘的七七八八了(喂)
回來後因為換工作的事忙了一陣子,處理好工作方面的事後金毛患癌又再忙了兩個月。拖到現在都已經3個月過去了,耶!
因為某人10月又要再去關西,於是來寫個行程當記錄+參考。

3月4日: 
- Peach航空出發,下榻新阪急飯店
3月5日: 
- 梅田,中之島,下榻新大阪飯店
3月6日:
- 淡路島: 淡路夢舞台,本福寺水御堂;神戶三宮:橫尾忠則現代美術館,神戶牛
3月7日:
- 京都嵐山: 渡月橋,天使之里,天龍寺(失敗)
3月8日:
- 寶塚觀劇,難波
3月9日: 
- 寶塚Chienene千秋樂入待,大阪南堀江,HKExpress 回港

這次基本是某人陪我的迷妹追星之旅(感動擦淚)
就醬,Chie鎮樓。人家是為了這個去的啦!!!



2015年5月5日星期二

Take away this cup from me

4月14日
晚上,下班回家,我發現金毛的鼻梁上隆起了一塊,像舞獅。問A,她非常肯定前一天是沒有的。因為前幾天氣溫忽然降低金毛有點鼻水,擔心是感冒引起。



4月15日
早上,請了假帶金毛去沙田動物診所。Dr Yu Lam。她好像不太相信我們說他前一天還沒有這個包。按包包的部分金毛沒有痛感,醫生說應該不是撞傷,她從沒看過這樣的case,不像感冒,單以觸診不能確定,說最壞可能是腫瘤甚至癌症,建議我們照CT以得到詳細的資料。我們覺得不需要這麼快就下定論是腫瘤,決定先試藥,試吃抗生素。金毛吃喝拉睡正常,討厭去看醫生有點怕。


4月17日
包包越來越大,抗生素貌似沒用,早上緊急帶金毛去沙田動物診所複診。是大少的主治醫生Dr Rosslee。我們在電話跟護士說明過金毛的情況,表示希望不用照Xray再照CT(因為都需要全身麻醉而且不能一次過做),直接取樣化驗。Dr Rosslee 問我們願不願意試Fine Needle 取樣,我們同意。抽了一管,少許血水,醫生說包包很硬只能取到很少組織,他進去顯微鏡看,說看上去似乎有不好的細胞,癌細胞或者病毒,他不能肯定,所以再取一管送到化驗所化驗。金毛依然吃喝拉睡正常,跑跑跳跳,還去推倒裝著他去醫院的袋子。


4月18日
下午,沙田動物診所來電,說Fine Needle Biosy Report 表示似乎是癌細胞。但確實是什麼癌還不清楚,建議我們幫金毛切樣再送化驗。下一步要怎麼做就要視乎是哪種癌細胞。想多聽一個意見,預約了九龍貓醫院。


4月19日
早上,九龍貓醫院,Dr Kaman。我們帶了金毛這幾天進展的照片給她看,她說金毛身體狀況很好。雖然不太可能是真菌,但也可能是其他感染,讓我們先試藥。抗生素+抗病毒藥。
金毛依然喝拉睡正常,到醫院已經非常緊張了。


4月24日
吃了好幾天藥,包包依然在長。前兩天開始覺得金毛比較少動了,也沒有太有玩的心情。所以決定安排他切片檢驗。剛好這禮拜日Dr Kaman放假,禮拜六排滿,也不想等到禮拜一,所以預約了早上就做手術。需要全身麻醉,23號晚上到24日早上都不能吃東西,早上金毛餓得一直咪咪叫。放下他照X光片,切組織化驗。放工後接回,Dr Kaman讓我看X光片,顯示鼻上很大的包包,影響了左邊鼻腔,包包範圍很大也緊緊連接住鼻腔的組織所以不能全部切除。不過一切要等化驗報告出來才知道,她不敢亂說。我問她,以她經驗來看是什麼,她面有難色說真的很可能是癌。回家,因為縫了4針,看似很痛,喂了止痛藥,抗生素繼續吃。因為餓了一天,胃口很好,可是傷口大概很痛所以沒怎麼動。

4月28日
下午,九龍貓醫院護士打電話來說化驗報告終於有了,顯示是淋巴癌,而且是比較惡的類型。金毛大概還有4週的時間左右。預約了30號見Dr Kaman。金毛還是胃口非常好,其他機能也正常,不太能相信他這麼快就要離開我們。

4月29日
買了黑酵素開始喂金毛。
不是期望可以治好,只是希望可以讓他不要太辛苦。


4月30日
下午,不用帶金毛去醫院,他不用受驚實在太好了。Dr Kaman向我們解釋報告,指癌細胞是比較惡的類型,破壞速度比較快,切出來的兩小塊樣本其中一塊已經只剩癌細胞沒有正常細胞了。醫生說金毛比較乖也不太抗拒醫院,可以試做化療讓他剩下的日子過得比較好。其實金毛只是在醫院太害怕害怕得不敢動,在去醫院或者回家後情緒都非常波動,他非常討厭醫院。我們不想他剩下的日子有這麼多討厭的回憶,拒絕了化療,讓他在家安心的過剩下的日子。也提問過可否切除或者淋巴癌可否治好,答案都是否定的。Dr Kaman還找了一個關於淋巴癌的網站給我們看,一邊解釋金毛的病情她自己都咽哽了。
晚上開始試Budwig Diet。
金毛手術的傷口結疤位置很癢,常常想抓,其他狀況正常。

5月4日
每天持續喂金毛止痛藥(不知道他身體有沒有在痛),黑酵素,Budwig Diet。他胃口還是很好,可是越來越動得少,貌似很累。包包越來越大,開始影響到眼睛。早上還好好的,晚上開始不能用鼻子呼吸。


2015年2月25日星期三

《Selma》(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


SELMA, 香港片名為《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
記得中學一年級中文作文期末考的題目是「我有一個夢」。成績出來很多同學翻車。我還記得當時出題的中文老師(也是我的班主任)有點囂張地說,『這是馬丁路德金的名言 "I have a dream", 作為名校的學生不應該不懂這句話的真正意義。』於是舉凡錯誤理解題目的,一律批不及格。雖然當年我得到頗高的分數,可是這句話的真正意義我是到去年年底左右才懂得。
這部電影在上映之前我就非常期待。也許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道理,我只能給它一個普普的評價。

首先,它的上映時間不能再好。在美國有"I CAN'T BREATHE", 在香港有"UmbrellaMovement"。那些手無寸鐵的人、那些警棍、那些毆打、那些催淚彈、那些聲援的人群,都是我們所熟悉的畫面,不是從1964年的Selma, 而是從2014年的經歷。
也許沒錯這部電影應該進入學院。不對,不是進入圖書館,是放在每一間課室投影機的旁邊,或者放在禮堂的正中央,一代一代的教育下去,"I need a vote, I have a dream"



扮演Martin Luther King 的David Oyelowo演技應記一功。演講部分充滿感染力和迫力,充滿Martin Luther King的氣勢。這甚至不能單靠演技,更多的需要依賴個人的魅力。聽說電影開拍前,Martin Luther King的演講稿版權給史提芬史匹堡買去,去拍一部未知的電影。於是SELMA中不能使用Martin Luther King的原稿原詞,導演Ava DuVernay花了非常多的時間研究King的演講模式,再以這個基礎上重寫。電影拍攝出來的效果完全不覺得演講部分是虛構的,甚至你會覺得許多片段是直接採用記錄片段,這也是劇本細緻精彩的部分。

可惜除此以外,片中大部份人物都單薄而臉譜化:學生組織稚嫩、政客是魔頭、警察是惡棍、群眾也不知道是羊群還是偉大,就除了Martin Luther King一人有人性--他有血有肉,有家庭,會害怕,會累,會憤怒--所以他是偉人。
或者我期望看到更多政客與偉人;平民與執法者的角力,再多一點對當時環境背景、白人的憂慮等等的描述。或者我們都很樂見藍絲被描述為白癡,但他們的白癡和短視有其原因、擔憂、甚至是利害關係。這裏面應該包含更骯髒的東西,而不應該單單以淺陋的矮化概之。



Selma to Montgomery marches 幾幕拍得盡量煽情,磅礡的遠景,濃濾鏡;Martin Luther King幾場演講口沫橫飛,45度低鏡,新聞記錄片的拍攝手法,卻還是掩蓋不了讓人犯睏的無戲味主旋律。我對電影的要求比較正統,電影就要有電影的模式,起承轉合懸念高潮無一不可。希治閣說一部好電影就是會讓人很想一直看下去。在這個理解上,SELMA只有一場又一場纏腳布一般的講辭,理應很難被評定為一部好電影。

跟同為Brad Pitt Plan B 製作的《為奴12年》(12 Years a Slave) 相比,兩部題材同為黑人種族平等,同為真實事件改編,12 Years 更有戲味,讓人看得激動非常。但SELMA就有如打開了CNN看了一個半小時新聞,資訊有餘,趣味不足。



嗚呼,它的上映時間實在太好。
這些那些運動的領袖高呼 "I have a dream" 的同時,必定阿Q地覺得自己面對的正如馬丁所面對的:他終於成功,我們終有一天成功。每一格的SELMA帶給大家的同理心、共鳴感、感動、震撼,可以統稱為「代入感」。
善哉,電影應當帶給人們許多希望。這是一部好電影。

2015年1月7日星期三

《茶茶-天涯的貴妃》戰國武家的女中豪傑

一口氣看了3部橋本一導演的電影,(剛看完他的探偵はBARにいる1跟2)完食了這部茶茶,確定導演完全不懂說故事蓋章。



對我來說,導演是一種幻之職業。後來知道,「導演」這個名字背負的是很多的責任,不單要懂說故事,還要懂選演員、懂演戲、懂指揮大局、更要有思想有想跟觀眾說的話。有的導演很擅長引導演員內在某些特別的氣質或者內涵,例如王家衛就是這種;有的導演很擅長發掘新演員,讓他們從白紙變成寶石,例如岩井俊二就是這種;有的導演很擅長選角,找最適合的演員演出最能發揮力量的各種角色,例如三池崇史是這種,橋本一也是這種。

《茶茶》起用了一堆非常優秀的演員:和央ようか、寺島忍、高島禮子、渡部篤郎、中村獅童等等。一開始我跟大部分觀眾有同樣的疑惑,為什麼會起用寶塚男役出身的和央ようか來演茶茶呢?我相信和央絕對是21世紀最有名的寶塚男役三甲之一,她給人的第一印象必定是男裝優先於女裝。可是看了這部電影才不過30分鐘,我就發現導演沒有選錯人。

這部《茶茶》裏所描繪的茶茶並不是一個生於封建時代被人像皮球一樣拋來拋去的嬌滴滴側室,而是戰國時代身為武家女忠義情並重的一代女中豪傑。雖然不清楚電影的原著是怎樣的一個故事,但這個茶茶卻更接近我心中應該存活在那個戰國亂世這種尊貴身份的女人。
和央不論容姿,氣質,在寶塚中訓練出來的氣度,都非常適合作為淺井長政的公主、作為豐臣秀吉的寵妃、作為大阪城主人的身份。論時局,茶茶絕對不應該是許多演藝作品中所被演繹的嬌滴滴的公主。

這部電影中,由幾個大和撫子的概念串連。茶茶的母親、織田信長的妹妹阿市臨死前跟女兒們說「女人最重要的是活下來」。在戰國亂世,作為女人,武士道精神也許並不適用。相對而言,在艱難的世道「活著」才能做到更多的事保護更多的家人。阿市也好、淺井三姐妹也好、千姬也好,都擁抱著最崇高的對家人的情,對主公或者說丈夫(旦那)的忠義。也有許多矛盾的時候,譬如說要選擇為保護家人活下去呢、還是要殺掉仇人豐臣秀吉;要選擇保護本家的妹妹呢、還是要保護作為豐臣家血脈的兒子呢。
我非常喜歡接近尾聲大阪城陷於火海的時候,高島禮子飾演的大蔵(豐臣秀賴的乳母)對天問「到底是誰的錯誤讓豐臣家滅亡」然後我又想起和央茶茶在決定要嫁給豐臣秀吉當側室的時候問了一句「當上側室我就可以殺掉天下霸主嗎?」
不論看電影或是關於歷史,我們都知道茶茶作為淺井家的長公主,苟活為的就是終有一天為父母報仇,以及目見天下一統的和平日子到來;但作為豐臣秀吉的第一側室,並且作為大阪城的主人,她就是豐臣家的女主人,一切都是為了豐臣家的延續。到底她的矛盾她的選擇是、應該是哪一邊?
當然,一介女流的茶茶的存在或者所做決定跟豐臣家的滅亡並沒有非常決定性的關係。但如果歷史上沒有茶茶,或者茶茶在最後大阪城之役中決定投誠,歷史的巨輪即使未必停止轉動,然豐臣家也未必會招致滅亡、西軍全敗這個局面。


這就是這部電影中所描述的那個茶茶。
雖然電影中女性的描寫甚至女性的心理描寫很多,但這完全不能稱為一套女性電影,連「描寫女性的電影」也不行。即使起用角色定位非常中性的和央,也不能免除電影裏所宣揚,女性應當揹起對夫家忠、貞、義的枷鎖,無須有自我的目的或意義,或者說女性的自我等於夫家整體這種大和情意結。

當然,找來和央自然需要給觀眾福利。電影後半對茶茶披甲上陣的著墨很多。 (我相信歷史上她只是披甲在大阪城走一圈負責本陣指揮,對於士氣上的幫助比起真正騎馬打仗的作用大得多。)最後連限定版DVD的封面跟電影寫真書的封面都是戎裝茶茶也是醉了。
DVD封面。福利無誤。

寫真集封面。繼續福利無誤。

這根本是男人。

另外兩場我非常喜歡的scene都是和央茶茶跟中村獅童德川家康談判的時候。這完全是寶塚vs歌舞伎,兩方攻守來回交戲都非常到位,完全沒有太誇張的地方(和央有的時候表情會太誇張)。特別喜歡中村獅童德川家康的演技,幾乎都看不出這是中村獅童了,比起他演其他現代甚至別的時代劇都要自然優秀。


畢竟到最後還是覺得這部戲的選角和表達中心思想都非常優秀。我真的很想多給一顆星,可是電影最重要的說故事卻完全Fail。總的來說,故事性實在太弱了!
電影接近兩小時毫無讓人覺得有趣的枝節或者高潮,整個故事流水帳得不能流水帳。對,交代整段歷史來說是一二三四非常清晰,對啊,就像教科書一樣清晰又催眠啊幹!我幹嘛看你啊?這段歷史我不知道啊小看我有沒有?沒讓石田三成出場我都還沒說了。

頭十分鐘,淺井三姐妹的出嫁竟然讓VO給帶過,導演你就不能用演員來演這段出來嗎?後面驚悚的陸續有來。打勝仗,VO;秀吉的兒子死了,接信的茶茶說出來(TBB接電話招數,電話那頭說了什麼電話這頭自己一股腦說出來);幾年後,打字幕「幾年後」。我幹!導演你不懂蒙太奇嗎?不懂讓演員演戲嗎?不懂寫劇本嗎?
你夠膽全都VO帶過啊!
這裏的茶茶後來獻身於豐臣秀吉,當然不是因為愛情、也不是因為想苟活於世局,而是茶茶被豐臣秀吉的王者之風所折服,相信他將是一統天下,帶來和平的那個人。所以一代女中豪傑的茶茶才甘願認定這隻猴子為旦那。可是!
導演你拍不出來。
多解釋幾句,啊不對,幾句你又要開始VO了,多拍幾個scene會死?多拍茶茶後來的愉快生活會死?觀眾如我看到最後都還是有點戰戰兢兢「到底她要暗殺豐臣秀吉沒有」

另外一個我超級不爽的部分是,整部片子都在「茶茶」前「茶茶」後。我幹!阿市可以叫她茶茶,豐臣秀吉可以叫她茶茶,別人誰都不可以這樣叫吧!連豐臣秀吉的正室都不可以啊!這是基本常識吧?要不鶴松出生前叫她二之丸殿,要不鶴松出生後叫她淀殿,NHK深田恭子茶茶也沒人叫她茶茶啊!她是關白大人的側室吧?有膽稱呼她名諱?找死??

最後,好吧你當我欺人太甚。三池崇史就做得到啊橋本一你就做不到。
和央ようか身高174cm。
也就是說,和央茶茶比電影裡面所有女人都高,比很多的男人也是還要高。而且時代劇不能穿鞋作假... 啊啦三池崇史就做得到啊可以把比較高的人拍得比較矮啊!導演你不覺得長這麼高的茶茶有問題嗎?你沒想過要怎麼處理一下嗎?

總結:啊啊啊啊我還要看這貨導演的零啊啊啊啊!!!
可以對我最愛的恐怖遊戲映畫化劇情沒期望了。
完!


2015年1月5日星期一

中島哲也 《渇き》(台:渴望;港:渴罪)

2015年開年以紅白、FNS歌謠祭、Music Station Super Live 開始,知道昨天才看了今年第一部電影。

日版海報是這張

港版海報是這張


這部電影承接導演之前的《告白》,揭示日本的青少年vs上一代的社會問題。《渴望》提出了一個疑問:到底問題的根源是父母的惡還是孩子天性的惡呢?電影似乎沒有給予答案。我沒有看過原著小說就不予評論原著與電影之間的差距了。只看電影的話,導演一而再再而三地譴責日本現代父母對子女的冷漠:只顧用電話傳電郵完全不理小孩的母親隨街可見;父母不知道女兒嗑藥很平常;女兒失蹤了幾天也不太察覺的母親只會責怪前夫;父親毆打女兒讓她幾乎致死只是小事一椿完全忘掉;兒子被欺負當然是不知道;不知道兒女的喜好更把他們視作幻想中的那個小孩更是劇中每一個父母的共通點。但孩子的惡是天生的嗎?導演也似乎暗示,孩子的問題除了因為軟弱而受同輩影響外,更大因素是父母的影響。正如Kanako是在被父親毆打後慢慢化身成殘暴的惡魔,藤島父也在劇終說,「因為她流著我的血」。
如父如子似乎是導演的潛台詞。



導演的話:
在拍《告白》時松隆子的角色對少年A的「恨」其實近似於「愛」,她的復仇行為某部分接近愛的概念。人類的愛與恨絕對不是對立的,在拍完《告白》後,更增進了我對這份情感的認同,因此想起了曾讀過的小說「無盡的渴望」。透過這部作品中的父母關係,或許就能描寫極端的愛恨只差一線之間。我便抱著這樣的心情投入《渴望》的拍攝,這是我認為必須要拍的電影。

電影中所有角色的愛與恨、善與惡都是一線之差。役所廣司對妻女的愛與暴力;小松菜奈對父親的愛與報復;妻夫木聰對罪惡的遊戲人間;小田切讓的亦正亦邪;中谷美紀對學生看似關愛的冷漠... 沒有一個角色是絕對的正,也沒有一個角色是絕對的惡。要說的話每一個角色的塑造都讓人覺得非常噁心,不忍直視。可惜的是,懸念製造並沒有很強,牽涉的角色又多,導致每個角色性格不是很鮮明,所謂愛恨一線也有點「到喉唔到肺」的程度。




特別是妻夫木聰的角色完全是來打醬油的。畫面表達了他的吊兒郎當但又沒有處理下去,最後這個角色毫無作為,也就是可有可無。

小田切讓的角色很棒,幾乎是主角藤島父的翻版但又比藤島父走得更遠,可是出場只用黑幫的兩句話帶出,完全讓人摸不著頭腦。也許原著對這兩個角色著墨較多,但我堅持原著小說跟改編電影應該是兩個不相干的媒體。改編電影的重點應該是即使沒有看過原著的觀眾也能享受到趣味,而且能吸引到觀眾對原著產生好奇。在改編的時候,為什麼導演不把這兩位同是警部的角色合而為一呢?現在這個情況只是硬生切割了兩人的戲份,浪費了兩人的好演技。而且兩個角色都很有趣,現在每個角色出場平均10分鐘,描寫嚴重不足虎頭蛇尾。



看電影的時候我說得最多的是:「如果讓三池崇史來拍的話」
電影中的暴力、色彩、不合理的瘋狂,跟昆汀如出一轍。
如果讓三池崇史來拍的話,血腥場面會用血漿橫飛四濺到鏡頭上,而不會用graphic帶過。如果讓三池崇史來拍的話,那些必需要產生黑色迫力的切割、鎗殺、毆打場面,必定會一個接一個逼你看到吃不消逼你看到想吐;並且會使用道具或者CG,正面拍之血肉橫飛放大再放大,手指碎片飛到鏡頭前,讓你覺得噁心到接近麻木。



對,這是中島哲也,不是昆汀也不是三池崇史。
他有他的過人之處。拍攝訊息量過大的Kanako的生活也好,片頭片末各個角色的蒙太奇也好,以中島哲也擅長的音樂錄像方式處理,讓人看得心花怒放。以有如糖衣包裹的片段過場後,鏡頭中的興奮劑似乎帶著濃濃的甜膩,這就是中島哲也的魔法。小松菜奈這個選角很棒,可是認真想想,她並沒有什麼特別需要演技的部分,她真正的出場或者演出時間也不到15分鐘,但她的鏡頭卻串聯了整整2個小時。回心一想,換作別的女優也能拍出這種氣質。這是拍攝出來的氣氛而不是演員的獨特氣質,這也是中島哲也的魔法。

為什麼中島哲也不以中島哲也的魔法串聯整部戲呢?這是我想不通的地方。
也許導演他太喜歡這個原作,所以這個那個也想加進去吧。





2015年1月4日星期日

2014我的觀影報告

別人覺得好看的什麼的,2014一定要看的電影什麼的,我才不管呢。